单行道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89|回复: 0

【纪念蝎子】【关于她的文】瘦尽灯花又一宵 by 为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3 14: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瘦尽灯花又一宵
——夜读《双簧》

夜读《双簧》。安安静静的书房里,人好象突然安定下来。1885年到1910年,北京,那一段浮华乱世在这个故事里不紧不慢地浮现出来。温庭玉,李顺,林玉堂,常二,四儿……《双簧》里的这些人物,这些只在故事里才有生命的人,好象静静地藏起来,躲在角落里,只等人唤。

1885年,温义出生;那年李顺三岁,他穿着一条开档裤摇摇摆摆地来看这个刚刚出世的温家弟弟;林大官人当时十四岁,还在林府的书房和账房里用功。五年之后,大约是1890年,温义进了戏班,改名温庭玉;李顺为了他摔坏了腿,留下一辈子的残疾。此时林玉堂跟了林老爷去广东办完了他第一趟差事,开始一点点接管林家的生意。林家大少爷的风流荒唐和他的精明厉害在北京城里悠悠地传翻了天。转眼十年春秋,温庭玉成了京城的第一名旦;林玉堂是豪门林家的主事人,京城巨贾。而此时的李顺还是一个只能打打短工、在天桥上出摊说艺的普通百姓。温庭玉一心想要和李顺平安相守,只可惜阴差阳错,该留的走了,不该来的来了,转眼之间他的人生突然被接连而来的几个浪头冲向了另一个方向,容不得他半点迟疑。糊糊涂涂地又过了七年,此时温庭玉已经名满天下,林玉堂是官商两道上势力显赫的一方霸主,而李顺也平步青云,成了北洋军伍的新贵。再相逢的时候,温庭玉 ,李顺,还有林玉堂,这三个人的纠缠——爱和恨,苦和乐,怜和怨,全部都难以分辨。苦苦消磨,惹出无数是非。到最后,温庭玉和李顺走了,抛下一切离开了北京,去等常二爷所说的那已经不足九年的大限。到底是似喜还悲的一个结局,前途渺渺,意境萧瑟。那一年正是1910年,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瀛台夕照。

那二十几年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岁月呢?满清末年,全国连年混战,边境不稳,列强侵蚀。旱灾、涝灾、瘟疫一直不断,整个国家内忧外患,千疮百孔。在温庭玉出生的那一年,政府前后仅割让给俄国的土地就已经达到一百六一万平方公里之多。他十五岁那年八国联军进京,中国至少有三千万的平民家破人亡,痛哭无告。而温庭玉和李顺重逢的时候,就在安徽和山西两省,人肉一斤卖价三十文到一百二十文不等。可是北京城里照样唱戏的唱戏,抽大烟的抽大烟,嫖妓的嫖妓。就是这样一个混乱而黑暗的时代。青纱帐,白骨场;奢靡和穷困,麻木和激愤,愚昧和科学,全都混杂在一起。无数人草草地来,草草地去,随时都可能一无所有、身首异处。那种动荡不安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谁都不敢轻易相信什 么,也不敢让自己依靠什么,时运多难,举步维艰。温庭玉婉转承欢、机关算尽,也不过是想要在这个虎狼堆里活下来;而林玉堂必须深沉霸道、心狠手辣,否则就担不起林氏一门的福禄安定;李顺从一介布衣一路高升官至二品,难道他在北洋军里就没沾了一手的血腥?《双簧》里面的人物哪一个都不美好,只不过是明暗深浅的差别而已。温庭玉的阴柔,林玉堂的狠毒,李顺的心计深重,即使一一都看在眼里,我们却没有责备的立场。因为在那样一个年代里,活下来就已经是万难。如何忍心责备?


儿时错,光阴过——温庭玉

五岁的孩子有多天真?有多认真?说他懵懂,说不定他心里明镜似的,谁对他好,谁真心待他,他都知道;说他随性,他却偏偏将一个儿时的承诺放在心里,这一惦记就是一辈子。

“你养我吧!”“这辈子我只要顺哥一个人养我。”这是孩子气的话么?也许。可是看得人眼睛生生地发酸。一部《双簧》,温庭玉从来没有说过一个“爱”字。他只问李顺:“你那时候的话还算数么?”

一开始他等了十年,这十年里他偷偷地把这一句话在心里想了多少回?再然后又过了七年,这七年里或者他跟本就不敢让自己想起这句话。怕自己想来会心碎,会失去挣扎的力气。所以他要醉生梦死。

人生是一场赌局,温庭玉在十五岁就把自己赌给了李顺。他的积蓄,他的身体,他的尊严,他的将来,一把都压在这一局里。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平平安安白头到老。他那时候是真的天真,什么都没有顾虑。莫要忘了,无论他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如何从容镇定,那一年温庭玉也才十五岁。他的愿望和一个普通的十五岁办的少女没有什么区别——不求无价宝,但求有情郎。他欢欢喜喜地想以后自己再也不是一个人了,怎么却转眼成空。

七年以后的温庭玉已经历经沧桑。这七年里他不知看了多少丑恶嘴脸、荒唐行径,十五岁那时候的天真早就荡然无存。难道此时的温庭玉还分不清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假意?他不明白什么是世道难容?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对李顺的感情绝不如当初简单?可是他还是想要留在李顺的身边,两个人一辈子相依为命。因此,李顺把那块帕子撕断的时候,温庭玉是真心想死。如果让他再失去李顺,只怕这世上就没有温庭玉的活路了。

林玉堂想了七年,到底没有想明白在温庭玉心里最想要的什么。他不知道温庭玉心里惦记着的不仅仅是李顺的温情,还有一个一辈子的承诺:反正是一辈子都要在一起。不管是生是死,不管是贫是富,不管是人还是鬼魂,都有这个真心待他好的人和他守在一起——就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执念。温庭玉太聪明太伶俐,他算计了一世,只有这一件事情不用思来想去、不用瞻前顾后、容不得怀疑。

所以,我们不必问他悔不悔、难不难。我们也不必问温庭玉对李顺的感情到底是不是爱情?他们是夫妻、是兄弟、是朋友。总之那个时候的人不谈爱情。他们只说“长相厮守”。诗经里面有一首很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死契阔,与子偕成。所以,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情话绝对不是“我爱你”,而是象八岁的李顺和五岁的温庭玉说得那样,“养一辈子好不好?”

可惜空负白头盟。温庭玉终究会早死,他和李顺这一出配的仍是《长生殿》。


三生定许。可是梁鸿侣?——李顺

温庭玉、林玉堂、李顺,这三个人里写得最直接的是李顺。和那两个角色比起来,他的性格总是不太突出,或者作者对他的设定过于笼统了。不妨猜猜看,作者最喜欢的主角是李顺,也只有李顺这个角色是照着生活中的真实模子写的。这才反而让他这个角色的特点变得没有那么尖锐。

李顺一开始完全是个普通城市贫民。他憨直质朴,心里想的是怎么样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另一方面,中国的市井文化中浓郁的侠义道德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他重情重义。他对感情的态度比温庭玉还要简单:如果温庭玉想让他养,那他就照顾温庭玉一辈子,而且只照顾他一辈子。这里面就是中国古老的结发夫妻的注解。送他八个字:大巧若拙,大方无隅。这也是为什么李顺显得非常值得人信赖和依靠的原因。

无可否认,李顺对温庭玉的感情就是从怜惜和责任感开始。那个时候他对男人和男人之间的情事根本就是似懂非懂,懵懵懂懂,又怎么可能真正了解温庭玉的感情?因此他才会那么轻率地定下一个五年之约。假设李顺没有离开北京,只怕他和温庭玉也难以平平安安地厮守。一方面,那时侯的李顺根本没有保护温庭玉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和温庭玉都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调整心理上的隔阂。这七年的分离,也算是福祸半掺。

第二次重逢,两个人之间隔了七年的过去。他们两个从十几岁初涉人世的少年变成了面有风霜之色的青年。温庭玉是主线:一个跟了七年的林玉堂,一个被他打死的十三贝勒,乱七八糟的风流韵事,还有那些奢靡而又荒唐的生活,温庭玉的七年写得相当明了。可是李顺经历过的事情却只是被淡淡地交代了一笔。李顺从一个想着要管林府柴房娶个小丫鬟的天桥拐子李变成了手握兵权的朝廷大员,这里面的经历又是如何?实在耐人寻味。仔细回头一想,李顺这个人真不简单。首先他能忍。前面十年他忍着不认温庭玉似乎还说得过去,可是后面的那五年的忍就让人清清楚楚地看出他的深沉和自制。再看他两次在段府和袁府的应对以及他待底下人的手段,从从容容,干净利落,纹丝不乱。果然是好手段,好城府 。

可是作者并不愿意给李顺这个角色写太多的反面文章。就袁施恺的“不憨直”那一句话已经是《双簧》里对李顺最直接的一句反面点评,这和温庭玉处置三个证人以及林玉堂废掉程秋君那两段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如此一来,不免让人感觉“李顺”这个人物没有写足,意有不甘。


梦里寒花隔玉萧——林玉堂

“林玉堂”,这个名字取得好,富而不骄,锋芒半露。而林大官人的确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大家族长,为人深沉难测,处事果断决绝,最重要的是他冷静过人,永远不会感情用事。他就像一个棋手,将其他人当作是他的棋子,在棋局上慢慢摆布。这是他的霸气,也是他的可恨之处。

毫无疑问,会有很多人喜欢林玉堂这个人。可是温庭玉却不会爱上林玉堂。温庭玉要的是一份平等的感情,不是林玉堂这样猫对耗子的感情;他想要一个哪怕天塌下来也会保护他的人,而不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就能够把他牺牲掉的林府大老爷;他渴求的是一个普普通通、没有算计没有利益关系的家庭,而林玉堂却是他为自己选好的一个对弈者,他们的这盘棋,谁先动感情谁就是输家,而且还要愿赌服输。林玉堂和温庭玉都太聪明,他们把各自的心思藏得太深,半真半假,若即若离。他们两个人之间既没有承诺也没有信任,他们彼此连恨都没有,还谈什么天长地久?

也许最了解温庭玉的那个人是林玉堂,而不是李顺。十五岁到二十二岁的那七年,是温庭玉一生中变化最剧烈的一段时间:他先是突然失去李顺,无奈又跟了林玉堂,还有十六岁那一夜的惨剧,还有后来种种的荒唐放荡,温庭玉在这七年里所经历的一切让他真正地成熟起来,而林玉堂就在旁边一直饶有兴趣地观察着,琢磨着。林玉堂追求了温庭玉七年,而李顺却只了解五岁之前的温家弟弟以及那个他似懂非懂、只匆匆聚了一个月的十五岁的温庭玉。这样的五年加一个月,细细想来,水份实在太多了。可是李顺不需要挖空心思去了解温庭玉。因为他们两个人有一辈子的时间慢慢去磨,慢慢去体会。这份优势来自于他和温庭玉之间信任。这种质朴的感情恰恰是林玉堂所无法给温庭玉的。也许他不了解,也可 能他了解了却不能去做。这是林玉堂在这一场感情的决斗中所暴露出来的最大弱点,足以决定胜负。

他很喜欢温庭玉。可是仅仅是这样的喜欢,还不够。


还道有情无?——收梢

《双簧》里还有两个人物很值得一提。一位是常二爷,一位是林雅月。常二的感情写得隐讳,用的是老式的笔法。而林家小姐却是一派现代人的风格,敢说敢做,性情刚烈。可惜一个是旁观了一辈子,一个是空想了一辈子。所以,评给常二是这一句:多情终古似无情。评给林雅月是三个字:意难平。

一部《双簧》,不仅人物众多,而且内容很多很杂。作者立意要写出大家的风范来,可是写得最味道的一笔是哪里呢?是第九十四回的最后一段:“他(林玉堂)活了三十七年,只有这么一个温庭玉让他强烈的想要留住。他眯起眼睛,从温庭玉想到了文秀和自己儿子。林玉堂看着黑漆漆的门口,终究站起来,向自己的院子走了过去。” 写完这一段,林玉堂这个人物便算是功德圆满神形兼备了,这一想一看一走,也写出了《双簧》的沧桑感。语音缭绕,耐人寻味。

由此再说到《双簧》的一个缺点,就是泛而不深。虽然情节和人物上设想很精妙,却少了一份厚重和一份历史的苍凉。造成这一点的原因,除了在故事的结构安排上不够紧凑,缺少了一分逼人的气魄以外,还有就是作者本人对历史的把握和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从小说《双簧》来看它的作者,不免有才气有余而大气不足的遗憾。

夜读《双簧》,怅然一叹,一梦古今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单行道-

GMT+8, 2024-4-28 0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